- 来源:原創
- 作者:Admin
- 时间:2023-12-25 14:28:53
- 流量:73
- 点赞:0
第七十一代:孔昭煥(1735-1782)
孔昭煥,字顯文,號堯峰,孔子第七十一代嫡孫。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正月三十日,乾隆八年(1743)閏四月襲封衍聖公,乾隆十七年(1752)誥授光祿大夫。
清代採用的是衍聖公去世後便收回領受敕諭的做法,所以孔昭煥襲封後循例請頒管理族眾的諭旨,七月初五日清高宗弘曆頒給孔昭煥《統攝族人敕諭》:「爾其統率宗姓,朝夕訓礪,申飭教規,講肄經學。如有不守規誡,恃強越分,朋比為非,干犯法度者,輕則送地方官察處,重則據實指名參奏,依律正罪。爾尤宜謹慎修德,率祖奉公,言行無苟,足為儒林模範。禁約員役,俾一遵法紀,毋驕橫生事,庶不負朝廷優嘉盛典。」(《孔府檔案》)
孔昭煥之時,適逢所謂乾隆盛世,所以備受高宗優禮。好大喜功的清高宗在位六十年,曾八謁闕裡。乾隆十三年(1748)是清高宗八次「幸魯」的首次之行。這一年,衍聖公孔昭煥方十四歲。清高宗此次親謁闕裡,除了祭告先師孔子及崇聖祠之外,又親祭少昊陵,遣和親王祭告周公廟,並遣專官分別祭告顏、曾、思、孟四聖於其專廟且勒石記事。弘曆返回行宮後,賜宴十三氏子孫。親筆禦書孔廟門榜聯額,從萬仞宮牆以內的各廟門、堂閣,直到大成殿、詩禮堂全部都題寫了一遍。並詔免山東全省本年錢糧,因曲阜、泰安、曆城為鑾輿駐蹕之所,也將其次年地丁銀錢糧也全行蠲免。增加山東全省各級學校生員名額,選拔十三氏子孫有文學可觀、讀書立品者,貢入國子監,以示鼓勵。特授孔繼汾內閣中書舍人,賜衍聖公孔昭煥貂裘蟒服,錫賚諸聖賢後裔如康熙二十三年之例,凡十三氏有職銜者皆加一級,進士與舉人各贈賞錢十兩,貢、監生各賞銀五兩,禦制闕裡孔廟碑文,勒石立碑於大成門外。
乾隆十九年(1754),衍聖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欞星門,易木為石。乾隆二十年(1755),孔昭煥改建啟聖王林享殿、林門,重修尼山書院。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正月,清高宗改曲阜縣為在外調員補缺,至此,曲阜世職知縣廢止,開始改為由流官充任。是年二月,清高宗弘曆東巡,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曲阜之行,衍聖公孔昭煥率各氏子孫迎鑾于劉智社(今河北景縣南留智廟鄉)。三月初一日高宗詣闕裡孔子廟,拈香。三月初二日,行釋奠禮。祭畢,詣孔林親行禮如乾隆十三年儀。三月初三日,至少昊陵、周公廟拈香,禮畢在去往泗水泉林的途中,經過啟聖王林時,命大學士陳世倌詣墓前奠酒,又遣歸宣光、勒爾森、富德、錢維城分別祭祀于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專廟,遣禮部尚書楊錫紱祭告周公廟,並詔免曲阜縣境內當年地丁銀。
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正月,清高宗再南巡,衍聖公孔昭煥率各氏子孫迎鑾于劉智社。弘曆南巡後北歸,於四月初八日抵達鄒縣,謁孟廟拈香,行一跪三叩頭禮。當天駕臨曲阜,詣孔廟行三跪九叩頭禮,未行釋奠禮。四月初九日再詣孔林行禮,禮畢回鑾,並賜衍聖公孔昭煥高祖母黃氏「六代含飴」禦書匾額。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日,弘曆再南巡。正月二十日,孔昭煥率各氏子孫迎駕于劉智社。四月十七日,弘曆南巡結束回鑾至鄒縣,幸孟廟拈香,再至闕裡詣孔子廟。入欞星門下馬,由中道步入大成殿,拈香,行兩跪六叩頭禮。出德侔天地坊,駐蹕古泮池行宮。四月十八日,詣孔林酹酒。
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初三日,清高宗弘曆以其母崇慶皇太后八十聖壽,又奉其母東巡,恭詣泰山祝嘏,再臨曲阜祭告孔子。聖駕東巡,衍聖公孔昭煥率各氏子孫迎駕于袁樓水營內。三月初四日,弘曆聖駕幸闕裡,禦行服,乘步輦入崇信門,詣孔子廟。次日,即三月初五日,清高宗親行釋奠禮,三獻九拜一如乾隆十三年。三月初六日詣孔林行三拜禮。弘曆此次闕裡親祭,見廟中彝器不過漢時所造,「色澤不能甚古」,特頒內府所藏周範銅器十件以供闕裡廟庭,命「世守勿替,以副朕則古稱先至意」。這十件重器為:木工鼎、亞弓觚、方鼎、饕餮甗、犧尊、伯彝、寶簠、蟠夔敦、夔鳳豆、冊父已卣各一。後經鑒定,其中木工鼎、亞弓觚、冊父已卣為商代遺物,余為周代所有,此即著名的「商周十供」。弘曆並賜衍聖公孔昭煥合族等食,衍聖公以下各賞衣服銀幣不一。冬十一月,孔昭煥入朝謝恩,高宗賜以五臨曲阜詩卷一匣,並把衍聖公孔昭煥長子「憲允」改名為「憲培」。
乾隆三十七年三月,衍聖公孔昭煥與山東巡撫徐績清厘祭田。乾隆三十九年(1774),壽張縣(今山東陽穀縣境內)人王倫,以白蓮教分支清水教聚眾起事,孔昭煥率在籍中書孔繼涑、戶部主事孔繼汾、翰林院檢討孔廣森、曲阜知縣孔繼浩等人協助營兵嚴守闕里安全。四十年,朝廷追剿王倫餘部,衍聖公孔昭煥在所轄各屯莊重新造冊,查驗戶籍,以防止藏匿亂民。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以平定金川之役告成,凱旋獻俘,再偕其母崇慶皇太后東巡,泰山祝嘏、闕裡祭告。衍聖公孔昭煥率其子憲培遠赴德州迎駕,弘曆「顧視甚悅」。到曲阜後,高宗詣聖廟親行釋奠,再謁孔林行禮,凡陪祀諸人皆賜乳茶和內府筵宴。
乾隆四十七年(1782),孔昭煥因病告退,高宗准其所請,命其子孔憲培襲爵嗣封。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孔昭煥病逝,終年四十八歲,葬于祖墓東北。《孔子世家譜》載其:「通敏果毅能任大事,屢膺大典,皆蒙恩禮有逾常數。祖廟欞星門依以石,改建啟聖王林享殿、林門,並修尼山、中庸書院,諮請地方官吏清厘祭田,修明祀事,皆為宗鄰稱頌。恪承父志,增修《孔子世家譜》。」
孔昭煥承爵期間建樹頗多,為使孔廟祀典合於禮制,改習太學舞譜為闕裡孔廟舞譜。又認為中元節的墓祭和臘八節的薦廟是受佛道二教的影響,因其不合儒學經典而廢止。改建啟聖王林享殿、林門,重修尼山、中庸兩書院,諮請地方有司厘清孔氏祭田,重修《孔子世家譜》,又因孔林中四十一代以前的墓碑年久漫滅難以辨認,且許多無後的族人無人奉祀祭掃,「憫無主者也」,遂於孔子墓享殿偏東的位置專門設立望壇以祭掃。
孔昭煥元配陳氏,諱珠,海甯人,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陳世倌次子陳克光之長女,雍正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生,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卒,行年二十六歲;繼配程氏,諱金,鉛山人,吏部右侍郎程嚴之長女,乾隆九年九月十六日生,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卒,享年六十三歲。
孔府舊藏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行樂圖
孔昭煥五子:長子孔憲培,襲封世爵;次子孔憲增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後貤贈衍聖公;三子孔憲圭,世襲太常寺博士;四子孔憲均、五憲孔堃均為國子監學錄。女五:長女懋祉,適總都直隸軍務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桐城方受疇;次女懋彩,適工部尚書昌樂閻循琦第三子、廬州府知府閻學淳;三女懋蘋,適山東鹽運史光山何澤傳次子、候選中士科中書何長化;四女懋全,早卒;五女懋璜,適太子太傅、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光山胡季堂次子、湖南鹽法道胡鏻。
第七十二代:孔憲培(1756-1793)
孔憲培,字養元,號篤齋,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孫。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七月十九日,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公世子身份獲二品冠服。孔憲培本名憲允,乾隆三十六年清高宗認為此名「不妥」而「賜名」為憲培。孔憲培青年時曾患有足疾,乾隆三十六年清高宗弘曆親祭闕裡,特將隨駕出巡的御醫留下為其治療,直至痊癒,乾隆三十七年孔憲培入京迎娶,又蒙弘曆的召見和嘉勉。乾隆四十七年(1782)孔憲培襲爵嗣封,襲爵後上折謝恩,自誓「敬承祀事,讀書飭行」,高宗朱批「勉此八字可也」以嘉勉。乾隆五十年授光祿大夫。
乾隆四十九年(1784),孔憲培襲爵後的第二年,清高宗弘曆再次南巡,這是孔憲培襲封後的第一次接駕,獲賜詩一首,並告誡孔憲培修己守禮,敦宗睦族,賞賜給大緞八端。孔憲培也深體聖意,在第二天弘曆起駕回鑾的時候唱和禦詩:「早拜恩倫思自蘉,望雲千里促歸鄉。違顏深愧詩書廢,迎蹕重欽訓誨長。錫以佳名延世德,已其夙疾感良方。淳淳天語同高厚,守拙惟應勉典常。」
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國子監辟雍新建落成,清高宗臨雍釋奠,孔憲培率諸賢後裔赴京陪祀觀禮,得到弘曆的嘉賞。就在這一年,孔氏族人、原任孔廟四品執事官孔繼戌,以孔憲培的曾叔祖孔繼汾所著《孔氏家儀》一書與《大清會典》不符,私自刪改《會典》服制並有忤逆之詞,呈狀訴于山東巡撫衙門,孔繼汾因此獲罪入獄,後經刑部審理,以篡改《大清會典》罪判充軍新疆。孔繼汾所著《孔氏家儀》成書於乾隆三十年,「冠婚喪祭,罔不俱備」,是書的禮學思想及孔氏禮儀研究皆極具特色,集孔繼汾禮學成就之大成。事發後,作為孔氏大宗主的孔憲培未提前舉出,亦屬不合,屬於失察之過。但「念孔憲培已行具折請罪在先,且皇上俯念聖裔,予以寬免」。孔繼汾之子孔廣森當時為翰林院檢討,多方求告並籌措贖金,使其父于去新疆途中被赦免回籍。孔繼汾蒙遭此難,悲憤難抑,不願家居養老,遂南游杭州,於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六日客死于友人兼姻戚梁同書家中。
乾隆五十五年(1790)二月,清高宗再次啟蹕東巡,最後一次臨幸闕裡。衍聖公孔憲培率各博士、族人預期遠赴直隸阜城縣(今河北阜城縣)界迎駕。三月十四日清高宗至曲阜,十五日行釋奠禮,十六日謁孔林行禮。弘曆此次巡幸山東,孔憲培事必躬親,晝夜無間,高宗親解御用荷包三對賞賜給孔憲培,並賞銀鼠蟒袍一領,銀鼠補褂一領,大緞八端。四月,孔憲培入京謝恩。此後,清高宗每年均對孔憲培進行賞賜:乾隆五十六年(1791)賞衍聖公禦制《四得論》、《四得續論》墨刻各一份,五十七年賞衍聖公禦制《搢圭說》墨刻、禦制《圭瑁說》墨刻、禦制《反蘇軾超然台記說》墨刻三卷,五十八年賞衍聖公《平定臺灣圖》一份、《通至堂經解》一部。
孔憲培「天性孝友,心地慈祥,敦宗睦族,雅重知交。且禦下有恩,一如家人父子。為人沖淡恬退,又擅長詩詞,頗有淵明之風」(民國《孔子世家譜》),其博學多才,工詩善畫,著有《凝緒堂詩集》八卷,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為之作序;其畫則長於花鳥,尤善墨蘭,深得其先祖孔毓圻之遺法。孔憲培承爵期間多有興建,曾籌資維修闕裡孔廟大成殿、聖時門、尼山孔廟大成殿等建築,並補載孔林樹木千餘株。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一月初五日,衍聖公孔憲培卒,終年三十八歲,葬于祖墓東北。清高宗遣官諭祭,賜恤如例。孔憲培德配于氏,金壇人,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戶部尚書于敏中第三女,乾隆二十年十月十三日生,清誥贈一品夫人。
孔憲培乏嗣,以胞弟五經博士孔憲增之長子慶鎔為嗣。
第七十三代:孔慶鎔(1787-1841)
孔慶鎔,字陶甫,號冶山,孔子第七十三代嫡孫,生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一月二十一日,為孔憲增之長子,因其伯父孔憲培無子,在孔慶鎔七歲時過繼給孔憲培為嗣,後由於氏撫養長大,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月十七日襲爵嗣封,嘉慶十四年(1809)誥授光祿大夫。
孔慶鎔承襲後,清帝顒琰賞賜有加: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顒琰登極,年僅十歲的孔慶鎔入京朝賀,獲賜《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一部十六函,又賜衍聖公乾隆《禦定石經》四十函二百六冊;嘉慶二年四月頒衍聖公太上皇帝《禦制匣衍記》墨刻一卷,九月頒衍聖公太上皇帝御筆《南籠圍解詩》墨刻一卷,十一月,頒衍聖公太上皇帝禦制《自責詩》墨刻一卷;三年(1798)二月,清仁宗臨雍釋奠,衍聖公孔慶鎔率各氏博士及其族中俊秀赴京陪祀觀禮,蒙賜貂冠一頂、朝服成襲、大緞四卷、貂皮四張、徽墨四匣,陪祀各博士人員送國子監讀書,賞賚有差。五年(1800)五月,頒禦書「聖集大成」匾。六年(1801)二月,頒賞衍聖公孔慶鎔《高宗純皇帝禦制文》三集一函八冊十六卷,《禦制文餘集》一函二冊二卷,《禦制詩餘集》二函;七年、八年、九年再分別賞賜衍聖公詩文圖冊;嘉慶十年(1805),孔慶鎔重修聖跡殿;十三年(1808)夏五月,清仁宗顒琰諭令山東巡撫吉綸親往闕裡至聖廟勘估,動帑興修孔子廟。山東巡撫勘估後編造了用銀十五萬九千三百餘兩的維修預算,此次修繕於二十一年(1816)八月開工,歷時三年,將闕裡聖廟幾乎全部維修一新。
嘉慶十四年(1809)十月,衍聖公孔慶鎔赴京朝賀清仁宗顒琰五旬聖壽,獲賜宴並賜鑲玉如意一柄,黃絹二端,黃花絹二端,高麗布二疋。嘉慶二十四年(1819)十月清仁宗六旬聖壽,孔慶鎔再入京朝賀,兩獲召於養心殿、勤政殿,蒙賜宋版《四書纂疏》一部二套、宋本《詩經注疏》一部八套、宋本《尚書注疏》一部四套、宋本《易經》一部一套、宋版《大戴禮記》一部二套、《春秋左傳》一部二套、《欽定全唐文》一部一百套、宋版《李白集》一部、趙孟俯達摩像一軸、馬麟荷香清夏圖一卷、冊頁一部,以及萬福萬壽如意一柄、無量壽佛一尊、鑲嵌八寶掛屏一件、鑲嵌八寶掛聯一對等大宗恩賞。此次朝賀,當清仁宗顒琰看到孔慶鎔腿部行路不便時,立即恩准其今後除國家大典外不必再例行朝見,並派御醫為其診治。
孔慶鎔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一生曾十九次赴闕覲見,深得清帝優禮,賞賜豐厚。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衍聖公孔慶鎔卒,終年五十五歲。清帝遣官諭祭,賜恤典如故事,葬于祖墓東北。
孔慶鎔嫺熟禮儀,事親至孝,建樹頗多,為追念嗣父母的恩德,在於太夫人去世後,於衍聖公府東路專建孔憲培及于太夫人專祠,名作「慕恩堂」(又作沐恩堂),並請蘇州工匠塑孔憲培夫婦行樂圖,展現其生活情景來進行紀念。孔慶鎔承爵期間,恪恭祀事,必誠必敬,晚年有腿疾也依然堅持躬親行禮。嘉慶二十一年朝廷撥銀近十六萬兩大修孔廟、道光二年再撥銀兩萬里維修孔林,孔慶鎔均周曆詳規,親力親為,縱遇風雨也必親往查看。孔廟維修工竣後,則又以私財三千五百餘兩修整禮器、樂器,重做樂舞生冠服。孔林竣工後,再添植檜柏。
嘉慶間,孔慶鎔曾維修孔府後花園,置鐵礦石於園中,命名為「鐵山園」,日與南北間名人雅士在此吟詠作畫。孔慶鎔詩文出眾,書畫俱佳,其詩文著作主要有《春華集》一卷、《鐵山園集》四卷、《忠恕堂集》一卷,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在其《鐵山園詩稿序》中稱讚說:「冶山上公年甫冠,玉山照人,望若神仙……其性情醇摯如杜陵,其風調瀟灑如香山,其詠古賦物工雅如皮陸。筆意所到,若秋水生波,春雲出岫。」孔慶鎔的書法名重一時,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其繪畫代表作則為《鐵山園畫稿》。
孔府舊藏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衣冠像
孔慶鎔德配畢氏,鎮洋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畢沅第三女,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十七日生,道光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卒,終年五十七歲。子一,孔繁灝。女二。
第七十四代:孔繁灝(1806-1862)
孔繁灝,字文淵,號伯海,孔子第七十四代嫡孫,生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二月初二日,嘉慶二十五年(1820)以公世子身份欽授二品冠服,道光二十一年(1841)襲封衍聖公,誥授光祿大夫。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月,襲爵後的衍聖公孔繁灝初次入覲,獲旻寧多次召見,垂詢諄詳,旁及家人眷屬,告誡他要把忠信禮義廉恥一個字也少不得,並賜禦書「福、壽」二字以示嘉勉。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二月,衍聖公孔繁灝見尼山孔廟歲久坍損,請旨重修尼山孔廟及書院,獲撥帑銀三萬兩重修一新。
道光三十年(1851)正月,清宣宗旻寧賓天,文宗奕詝即位。三月,孔繁灝入京叩謁大行皇帝梓宮,覲見文宗,獲奕詝七次召見,並賞賜《朱子全書》、《淵鑒類函》各一部,《歷代通鑒輯覽》三十二本,以及奕詝禦書「德齊幬載」匾額。同年,太平天國事起,席捲華南。而此時經歷了鴉片之戰、割地苟安的清廷已經內外交困,江河日下,軍需告急,唯有于咸豐二年(1852)命「王公京外大小文武各官一體量力捐輸」。國家有難,孔繁灝也積極報效,捐銀三千兩支持平亂,咸豐三年(1853)二月,奕詝親行釋奠于國子學。衍聖公孔繁灝率各氏子孫入京陪祀,蒙召見十三次,頒賜朝帽、朝衣、緞匹等物,特恩加太子太保銜。是年,撚軍兵臨曲阜,孔繁灝嚴令守衛百戶,小心防範,加意巡查林廟。
咸豐十年(1860)八月,衍聖公孔繁灝舉辦團練,並命祀田頭目及各佃戶人等,協力同心,互相團練。九月十六日,撚軍再入山東至曲阜,「在縣西、北、東附近村莊焚燒搶掠,一晝夜火光不絕。」(《孔府檔案》)此時的曲阜至聖林廟,岌岌可危。撚軍在曲阜活動期間,給衍聖公府造成了極大衝擊和破壞,殺掉了一批積極抵抗的孔氏宗族上層人員和孔廟屬官。孔繁灝一面組織團勇抵抗,一面緊急發文,請求山東巡撫火速派兵支持。但與此同時,鄒縣東北的白蓮教余眾宋繼鵬、劉見六等率領萬人號稱「鄒教軍」也起事作亂,往來于鄒縣、泗水、曲阜之間,砸毀尼山孔廟,火燒顏母祠。闕裡形勢危急,孔繁灝緊急向山東巡撫、兗州總兵諮文求助,請官府盡速剿滅。咸豐十一年三月初五日,淮北撚軍十余萬之眾再犯闕裡,但此時的曲阜僅有團勇,兵力全無,孔繁灝再次緊急向山東巡撫及兗州總鎮馳報請援。經此兩次擾亂,尼山、洙泗兩書院頃刻間變成一堆瓦礫廢墟,祭器、神牌也悉遭到焚毀。
奕詝賓天,載淳即位,但此時的大清國亂事蜂起,舉步維艱,而聖城曲阜真正的解圍,則也要等到同治二年。正是在這種祖庭林廟頹敝不堪和安危憂困之際,衍聖公孔繁灝也於困頓焦慮中,憂憤成疾,在於清穆宗同治元年九月抱病赴京參加清文宗葬禮時,於焦慮中病逝於北京府邸,終年五十七歲。清廷賜諡「端恪」,諭祭賜葬一如前例。
孔繁灝幼承庭訓,讀書聰穎。讀經以考據、義理並重,尤精三禮之學。對於廟庭,禮樂修明,遠近稱頌。晚年好詩,著有《蔭椿軒詩稿》二卷。孔繁灝承爵期間,雖逢清廷衰頹的亂世之中,但其仍以林廟為重。好讀書,擅詩文,有《蔭椿軒詩稿》、《紅萼軒詩文鈔》傳世,且長於書畫,精於鑒別。
孔府舊藏七十四代衍聖公孔繁灝衣冠像
孔繁灏元配方氏,桐城人,太子太保、直隶总督、兵部尚书方受畴的女孙,候补知府方传秩之长女,生于嘉庆九年四月十四日,卒于道光六年,行年二十三岁;继配李氏,太湖人,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贵州布政使李长森第三女,嘉庆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生,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卒,行年二十七岁;继配毕氏,讳景恒,镇洋人,太子太保、总督湖北湖南军务、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毕沅女孙,湖南岳州府同知毕鄂珠的长女,生于嘉庆十八年八月二十四日,卒于光绪元年五月十九日,享年六十二岁,生子孔祥珂。毕夫人才华出众,诗画俱佳,有《花篮册》、《蝴蝶册》等作品传世;方氏、李氏、毕氏皆诰赠夫人。孔繁灏另有侧室谭氏和沈氏,谭氏,保定人,诰赠太淑人。
孔繁灏三子:孔祥珂、孔祥玑、孔祥璞。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1848-1876)
孔祥珂,字觐堂,孔子第七十五代嫡孙,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六月袭爵,诰授光禄大夫。同年,孔祥珂奏请清穆宗立孔氏行辈十字,即第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宗派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同治四年(1865)五月初六日,衍圣公孔祥珂赴京入觐,得到清穆宗赏赐御书“福、寿”字各一张以及珍玩文绮等物。
孔祥珂承爵之时,正值大清国行将分崩离析之际。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国藩收复南京,平定洪杨之乱,清穆宗载淳于当年九月诏令修葺被太平军损毁的曲阜圣庙和各地文庙,并命山东巡抚阎敬铭防护曲阜林庙的安全,但为时不久,同治六年(1867)五月捻军又犯山东,围困曲阜。当时孔祥珂同曲阜知县会督绅团率领官兵拚死抵抗,认真防守。鉴于当时的危急形势,为保护林庙安全,孔祥珂也不得不中断了一年一度的秋丁祭祀活动。而此时的曲阜林庙虽经同治三年的简单维修,但先后经过太平军、捻军、白莲教及土匪之乱长期的兵灾所致,林庙早已经颓敝不堪,孔氏祭田也更是大面积流失。同治七年(1868)八月,曾国藩、李鸿章清剿捻军先后督师过曲阜,孔祥珂请得李鸿章专折上奏请修阙里林庙,但此时的大清国却是奄奄一息、捉襟见肘,国库早已没有了来维修孔子林庙的财力,清穆宗最后命两江、湖广总督和山东巡抚各筹银二万两,共汇集六万两维修阙里林庙了事。林庙维修,孔祥珂恪尽职守,不论寒暑,皆在庙监修。根据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二》的记载,此次维修当时也仅仅只能将大成殿九间檐宇及坍毁各工择要兴修。这次工程历时五年,共修葺了孔庙大成殿、寝殿、大成门、杏坛、东西庑、金声玉振二门、东西腰门、斋宿所等建筑,并疏通了孔林洙水桥和文献泉。同治七年十月清穆宗还批准了前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奏请,拨新团公田八百亩以补阙里孔庙流失的祭田,每年由铜山县解给地租大钱一百四十四千,这笔孔氏祭田地租款一直到民国三年又停止了拨付。
光绪二年(1876)九月衍圣公孔祥珂病逝,时年二十九岁,清德宗载湉遣兖州知府伊勒通阿谕祭,赐谥「庄悫」,葬于祖墓东北。孔祥珂德配彭氏,苏州人,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彭蕴章女孙,河南修武知县彭祖芬的次女,光绪二十年赴京为慈禧太后祝贺六旬圣寿时,被赠一品夫人。彭太夫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三十日,卒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三十日,享年六十岁。
孔祥珂承爵期间多有建树,定孔氏行辈、恢复古乐、抵御寇乱、护卫林庙,且通晓音律,孔庙乐器大琴、大瑟演奏技法失传,无人可奏,遂延请专家互相考稽,考订律吕,终于恢复了祭祀古音。孔祥珂还精于诗文书画及鉴赏,为晚清著名的书法家、鉴赏家和文学家,其书法颜筋柳骨,雄健宽博,雍容遒劲,造诣极高,深得颜柳遗法,并有《集古梅花诗百首》传世。
孔祥珂一子,孔令贻。
第七十六代:孔令贻(1872-1919)
孔令贻,字谷孙,号燕庭,孔子第七十六代嫡孙,生于同治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1872.11.29)。光绪三年(1877)十月袭爵嗣封,诰授光禄大夫。
光绪十八年(1892)孔令贻开始署理四氏学学务。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值慈禧太后六旬寿辰,衍圣公孔令贻同其母彭太夫人、妻孙氏赴京祝寿,彭太夫人和孙氏得到西太后留住大内的特别优待,特恩赐住宁寿宫,朝夕燕见,亲如家人。这次赴京祝寿,孔令贻获赏戴双眼花翎,赐玉如意一柄、褂料袍料各一件、帽纬一匣、铜手炉一个、百蝶瓷花瓶一个、洋漆盘一个等物,西太后并将自己日常使用的金镶珠宝戒指和翡翠戒指各一个分别赏赐给赏彭太夫人和孙氏,另赏绸缎衣料、御笔大寿字各一张,以及蟠桃图、松鹤图等礼物大宗。
慈禧太后「六旬万寿」之时,正值中日中日甲午海战之际,此时的大清国列强环伺、四境弥蹙,而同时国内也是乱局频仍,岌岌可危,在国运蹇塞如此的局面下,衍圣公府也早就流失了大量祭田。这次祝寿,孔令贻和彭太夫人分别上奏清德宗和西太后请求朝廷帮助清查孔氏祭田。清德宗遂命户部行文两江总督、江苏山东各巡抚「分析查清,如数拨补,据实具奏」。二十二年十月,两江总督张之洞查明,但由于「原失祀田无从寻认,议由铜沛一带各团上赋之地拨补一百四十二顷,每年由徐州道发给租二千八百八十千。」(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光绪二十四年(1898)衍圣公孔令贻奉谕为翰林院侍讲,并开始正式主持府务。光绪三十年(1904),由德国承修的津浦铁路南段勘定至曲阜,准备穿过至圣林西部,孔令贻紧急赴省面商协调,并咨会津浦铁路大臣许景澄,力争设法使之迁移改线。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清德宗载湉发布上谕兴办新学,提出除京师大学堂之外,各省均设办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及蒙养学堂。次年又推行新政,再令各地开办新式教育。昔孔子杏坛设教、泗上弦歌,首开人类平民教育之先河,兴学重教本就是两千年来的孔氏家风。衍圣公孔令贻领风气之先,多方周旋,发动孔氏六十户族人积极募捐,于曲阜县十六社各设义学一所,课程「仍专以四书五经为基」;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孔令贻将四氏学改为「曲阜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将曲阜县十六社之义学改作蒙养小学堂;在此基础上,又在曲阜中学堂内兼设高等小学甲乙两班,初等小学一班,同时,在曲阜城内四隅再各设小学堂一所。
光绪三十年(1904),孔令贻会同山东巡抚杨士骧在衍圣公府之南、祖庙之东的原曲阜考院旧址,创办了新式师范学堂「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当时这是全国唯一设于县城的师范学堂。孔令贻亲任新成立的四氏师范学堂总理,亲身在堂,督率教习,勤于功课,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选任,再到组织招生和后勤保障,物无巨细,事必躬亲,二师师生无不铭感。清末之季,西学东渐,身为儒宗世嫡的孔令贻创办新学,本乎祖德,博通时务、兴行起化,而以「植基立本、成德达材」为宗旨,实为近代曲阜教育之开创者和第一人。四氏师范学堂嗣后又于民国三年(1914)改称「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又更名为「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清德宗发布诏令,孔庙祀典升为大祀。衍圣公孔令贻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赴京谢恩,「乃蒙颁赐彭氏御书『为世礼宗』匾额并准建坊,又蒙钦派稽查山东全省学务,山东杨中丞保荐为四氏师范学堂总理。津浦铁路所占地亩,呈请报效,中外各界巨卿人士下车瞻谒林庙者络绎不绝。(孔令贻)特委招待各员追赔款待。」(民国《续修曲阜县志》)
孔令贻在奉旨督查山东全省学务后,以「改良校务,尊崇正学之责」,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至三十四年正月,先后到济南、泰安、兖州、济宁、青州、胶州、登州、莱州六府二直隶州等地视察学务。在考察期间,孔令贻及其随从人员一行的经费「均自行发价,概不骚扰。沿途只要公馆一所、灯油茶水,余毋庸供给。」孔令贻周历各郡县,「每到一校,必集校园生徒,示以效忠守正之道,教育强国之图,使知端其趋向,壹志学业。更取教员所辑讲义及生徒所习文艺细加观览,其有授受不合者,随时示以改良之法」,又「诲以明人伦、崇正学,期有合于立人达人之旨」,于功课则注重经史国文、于规制则兼核度支各事,表彰先进,奖掖后学,力行兴学之效。孔令贻对当时的教育有着清晰而独到的见解,其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上奏稽查济南、泰安、兖州、济宁四属学务的奏稿中说:「育材之道,以培植根本为先;办学之方,以考核实际为主。东西各国于学术进步之事,彼此择善而师。然与本国独擅优胜之学,赖以团结国家人民者,学校中必注意教授,弗使失传。故新学新理互相发明,而其国民性质虽经各种陶染,宗旨迄不少变。中国数千年来以文学经术立国,垂教久远。现虽设立学堂,于图算理化各科、史迹时务等事,分门讲肄,期于一变从前固陋,养成通达之才,使非文学经术,确有造诣。虽科学得有门径,亦惟习其艺而昧其理,知其细而忘其大,则改良学校之谓何哉。」五月初七日,则又在另一份奏折中则明确提出「修身育德」乃培养人材的根本,所以「修身」乃一切课程之纲领,应统领其他各科之业:「以修身为纲领,以各科为条目。纲领之大旨既伸,条目之分途毕举。……且古今理,中外同辙。外洋无论何等实业学堂、官立学堂、私立学堂,均不离修身一科,亦知修身为诸科入门之纲领,而诸科为修身发见之条目也。欲成完全之学科,各自有规则,功课欲收规则功课之实效,尤端重乎修身。」(《孔府档案》)
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看到衍圣公孔令贻这个教育观点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切中时弊、且极具前瞻性的的真知灼见。衍圣公孔令贻当时所持的中外文化教育平衡观、和注重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即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孔庙祀典升为大祀后,根据传统礼制,清廷也准备将阙里孔庙建筑全部改为黄瓦。光绪三十四年,山东巡抚吴廷斌拨付库平纹银五万四千余两,维修清代碑亭、毓粹观德二门、侔天地道冠古今二坊,并改孔庙建筑为黄瓦,这次工程至宣统二年(1910)告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清德宗载湉驾崩于瀛台涵元殿,三岁的溥仪即皇帝位,改元宣统。是年清帝颁释奠武舞谱于阙里,完善了升格后的孔庙祀典礼制。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题颁孔庙御书「中和位育」匾额,衍圣公孔令贻并蒙赐穿带嗉貂褂、笔墨书籍等件。
辛亥首义,共和肇造。清帝溥仪于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二十五日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祚乃终。
民国元年(1912)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尊孔祀孔令》。民国二年(1913)八月二十七日至圣先师圣诞,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遣派代教育总长范源濂来曲阜致祭,并召开第一次全国孔教大会,时与祭者达两千余人;十一月大总统令圣贤后裔膺受荣典,均仍其旧,并给衍圣公孔令贻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民国三年(1914)二月,袁世凯通令:「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师长,亘百代而常新。凡有血气,咸蒙覆帱,圣学精美,莫与比伦。……所有衍圣公暨配祀贤哲后裔膺受前代荣典,均仍其旧。」二十日,颁布《崇圣典例》,保留衍圣公世爵尊号,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均改作「奉祀官」。这份《崇圣典例》后来又经过民国三年四月、四年一月的两次修订。民国三年,袁世凯还颁布了新制定的祭祀礼服、乐舞和礼仪,十月,颁发给阙里孔庙《祀孔典礼》、《祭祀冠服制》各一本。
民国五年(1916),全国孔教大会再次召开于曲阜,孔令贻会间发表了著名的「释孔教」说:「凡我同人,都应知道孔子之道如天地,不是像宗教诸家有一教可名的。所以,修于自己,传于他人,该有天下的人都本是一家。不必有此疆彼界的分别,也不必有教内教外的异同。阐发圣人的话,讲明圣人的道,专以伦常纲纪、诚正修齐人道之教,愚夫愚妇可以知道,可以能行的为主,一人能不外人道,一人就不外圣教;一家能不外人道,一家就不外圣教。自然就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了。不必在人道之外,另外存个神道设教的思想。」(《孔府档案》)受清末以来激进反传统者的冲击,文化论争和学术分歧愈发激烈,自孔教会成立之初,孔令贻仰承先绪,以持守孔氏家法、维护中国学术为己任,对孔教会诸事均可谓居功厥伟。这篇演说,则从孔子与宗教的关系出发,对孔教会以及孔子之教做出了自己的解读,认为孔子之道即是「人道」而已,已然涵盖了世上所有宗教的根本道理,是合于天地的本然之理,故而孔教会不必像其他宗教一样,提出一个专门的教会教义,也更不必划分教内教外、国内国外的疆界人等。身为孔子嫡裔的衍圣公孔令贻,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从深层次的学理角度,为世人提出了耳目一新且独到精辟的阐述。
民国八年(1919),孔令贻入京为清逊帝溥仪祝寿,赏「紫禁城骑马」。是年,徐世昌发布大总统令,阙里林庙奉卫之职规定每年四千圆、祭器乐器岁修费规定每年二千圆,由曲阜县拨给。同年,衍圣公孔令贻并拟定自八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孔氏行辈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在其去世后由陶太夫人于翌年十月代为咨请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备案。民国八年(1919)七月,孔令贻岳父陶士鋆病逝,孔令贻再次赴京。但就在孔令贻抵京的次日却突发背疽,后医治无效,于九月十六日(1919.11.8)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时年四十八岁。
孔令贻能诗、善画、工书,重辑《圣门礼志》一卷,于孔庙祀典的礼仪、祭器、礼器、礼生等条陈缕析、庶易晓畅,成为后世重要的参考数据。孔令贻一生逢光绪二十三年、三十四年、民国四年三次维修孔庙,督促庙工,恪尽职守,辛勤检视,其仰承祖德,倾心办教育,创办四氏师范学堂并领时代之先,是曲阜近代史上新式教育的真正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