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至聖孔子基金會
- 作者:Admin
- 时间:2023-12-27 21:42:25
- 流量:46
- 点赞:0
編者按:《聖裔話儒》是由至聖孔子基金會公眾號推出系列視頻節目。該節目由孔子第79代嫡長孫、至聖孔子基金會會長孔垂長先生主講或作為話題引導人,宣傳、解讀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以國際化的視野,古今穿插的角度,輕鬆、親切的風格,和適合當代最新傳播方式的互聯網短視頻形式,架設起海峽兩岸以及學術殿堂與社會普及溝通的橋樑,創造推廣、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形式,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盡一份力。《聖裔話儒》第二季的主題是《孔門十哲——孔門弟子中最耀眼的十顆星》,現在推出第六集。孔垂長先生和李炳南老教授的入門弟子、在兩岸和馬來西亞弘揚國學廣受好評的唐瑜凌老師為你解說廟堂之才子貢的故事。
合作單位:臺灣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儒士社、元創視覺等。
【孔垂長】
大家好,我是孔垂長,歡迎回到孔門十哲;孔子弟子中最耀眼的十顆星。今天要講的十哲人物,是名聲響亮的子貢。如果我們翻開論語,會發現子貢與夫子間的對話,佔了很大的篇幅,這個除了說明子貢無可取代的份量外,也說明了子貢善於表達,是一個說話的藝術家。
他特別擅長用比喻,問出老師心中隱微的意思;他還是各國禮遇的上賓,在外交場合上無往不利;他在理財經商上面,也有著卓越的天賦,是孔門弟子中的首富;也是春秋時期,非常著名的富商,子貢的事蹟非常的多,讓我們再請唐老師來說一說。
【唐瑜凌】
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個有教無類,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教學者。就是來者不拒,但是要著重禮節,可是光有這種胸懷是沒有用的。沒有能力,你也吸引不了他人來跟你學,也更吸引不了人才來求教於你。
孔子,我們都知道除了短暫的時間,做過基層公務員,例如像乘田委吏,這種管畜牧,或者是管會計的這種小官,其他的時間都是以教學為主。
孔子的能力到底是怎麼來的?你只要看他學琴師襄,就知道他學習的專注、學習的悟性、學習的堅持、學習的成就,那學樂是這樣,更何況各領域的學習,所謂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夫子焉不學?就是在文化裡面,大項的、細目的,孔子都學得非常完整,而且有很多的老師,所以孔子得到文化的全貌,那這種海綿式的學習,以及對各家的瞭解,學得一身的本領,所以不單本國的人才來求教孔子,名氣大到連各國的人才,也紛紛來求教,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從衛國來求學的子貢,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人物。
由於子貢的名氣很大,發生的事情也很多,他的成就也是大家很關注的。在春秋時期,他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不但能拯救魯國的危亡,還能改變春秋的局勢,所以從各方面來說,子貢的資料是較豐富一些。
《論語》有關子貢的篇章,大概也有三十六章,所以要分兩集,來跟大家介紹這樣傳奇的人物,那子貢這樣的人物,放眼到這個時代,依然是大家羡慕的對象,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一個理財經商的頭腦,是春秋那個時候著名的富商,富有的程度堪比陶朱公–范蠡。
那我們都知道,商店會有一副對聯,叫做:「經商不讓陶朱富,貨殖何妨子貢賢。」那上聯的意思是平常,意思是經商發大財,不讓陶朱公專美於前,富可敵國的財主,當然是人人羡慕的對象;但下聯更有韻味,意思是做生意發大財,可以像子貢這樣的不俗。子貢這一位財主到底怎麼不俗呢?因為他是懂得財富來創造價值的人,財富是為人文服務的,所以孔子與弟子們,在周遊列國時候,子貢是負責所有的開銷以外,在史記的貨殖列傳裡面更說:「他懂得以厚禮來結交諸侯,與各國的國君分庭抗禮。」什麼叫分庭抗禮呢?就是跟各國的國君平起平坐,由於他的風采、他的口才,他能言善道,他將孔子的名聲揚名於天下,揚名於天下有什麼好處呢?有利於文化道統的傳播。
子貢除了經商理財致富,成為人人羡慕的對象以外,其實他還有各方面的能力,在孔門弟子裡面,我們都知道分四科;所謂的德行科、言語科、政事科、文學科。子貢歸到言語科,當然不止,我們先從言語科這一分來說;他的言語,還特別表現在外交的才能上,由於子貢擁有廣大的知識背景、應變的能力、察言觀色的能耐、敏鋭地瞭解周遭環境的變化,所以使得他的言語,能夠發揮到最大的價值跟功效,那我下面就依著《史記》《左傳》,來談一談一些實際的案例。
在左傳魯哀公七年,吳王夫差想爭霸中原,他先招魯國相會於鄫,吳國太宰伯嚭要召季康子來,季康子不敢來,請子貢推辭,伯嚭就說兩國的國君,都從遙遠的國都來相會,大夫怎麼可以不出門呢?這是什麼禮呢?當時的情況想必是非常危急,如果按照太宰伯嚭的指示,萬一在鄫相會的時候,如果魯君跟季康子被吳國所抓,因為吳國常常不按常理出牌,那會造成魯國政治上空前的危機,所以一定要大夫留守,才能以防不測,可是季康子不敢,不敢不去,也不知道怎麼推辭,就請子貢來解除這樣的尷尬,子貢向太宰伯嚭一番的說詞,雖然承認不合禮,但理由很充分,他的意思是說:「不合禮,沒有錯。可是吳國以前斷髮紋身也不合禮,本來就是要大夫留守。」他說了一番的理由,讓太宰伯嚭覺得無話可說,免除了一場魯國空前的政治危機,這是子貢對魯國,第一次的偉大的貢獻。
另外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裡面記載著,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的時候,已經是六十八歲的高齡了,約當當時魯哀公十一年的時候,齊國的執政大夫田常殺了齊簡公,可是害怕國裡面的這些卿大夫們,以及國內的人民討伐他,所以他想轉移注意力,所以要派軍隊去攻打魯國。孔子原本向魯哀公請命討伐,因為孔子相信他有絕對的勝算,因為當時的子路是季孫大夫的家臣,擁有兵權,孔子也可以藉著齊國的田常,把國君殺的罪名來討伐齊國,那齊國的人,不服的人也可以跟孔子裡應外合,並且孔子帶著魯君,跟三家大夫的軍隊,一舉消滅田常,可以讓齊國撥亂反正,也讓魯國這些犯上作亂的大夫有所顧忌,趁這個機會,把兵權、政權交回魯君,能讓魯國強公室,弱私家。可惜魯哀公膽小懦弱,失去了最後的機會,當失去了這種先機,反而讓田常舉全國之兵,準備討伐魯國,魯國也面臨了空前的危機,甚至有亡國之禍。這時候的孔子對門下弟子說:「魯國是祖宗墳墓的所在地,是我們出生的國家,我們的祖國危險到這個地步,諸位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自願請出,孔子不答應;子張公孫段請求,孔子也不答應;子貢請出,孔子同意。
子貢這個時候,先去說服齊國的田常,讓他放棄攻打魯國而改攻吳國,又到吳國去說服吳王夫差,放棄對越國的戒備,而舉全國之力來攻打齊國,又說服越國出兵協助吳國,來討伐齊國,再趁著吳國的空虛,越國就可以滅掉吳國,不只是說服越王勾踐,來按照這個計劃行事,也去說服晉國休養生聚,等著吳軍疲憊,再與吳國爭霸中原。子貢這一出,使得春秋各國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史書上裡面說:「端木賜一出,存魯,就是魯國生存了;亂齊,就是齊國反而被吳國打敗;破吳,就是吳國被越國滅亡;強晉,就是晉國爭霸中原,使晉國成為強國;霸越,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就能爭霸中原。在十年之中五國各有其變。」魯國在這一場空前的危機中,算是轉危為安,這是端木賜–子貢,對國家最殊勝的功勞,難怪連孔門的弟子陳子禽,都誤會說:「子貢比孔子還要賢能。」
在《左傳》記載的同年,也是魯哀公十一年,吳王夫差接受了子貢的建議,與魯哀公合軍打齊國,大敗齊軍,這就是很有名的艾陵之戰,吳王夫差將要作戰的時候,喊著叔孫州仇,也就是論語上面所說的叔孫武叔,給叔孫武叔盔甲跟劍,要他警慎地擔任任務,叔孫州仇不曉得怎麼回答才好,因為古代的君王賜給劍,是要臣子們自刎的意思,這也反映出叔孫州仇懦弱的心態,這時候子貢卻能從容上前代答說:「州仇奉甲從軍。」回避了尷尬的狀況,這也顯示子貢的應對,那真的是應對之才,難怪論語上,叔孫州仇這位魯國的三家大夫,這位權貴,在朝中向其他大夫說:「子貢比他的老師還賢能。」子貢聽了這樣的話,說:「叔孫武叔這位大夫,在夫子的宮牆門外,他是外行人,所以外行人說外行話是應該的。」
在魯哀公十二年,這也是吳王夫差聽了子貢的建議揮軍北上,打敗齊國,解救魯國空前的危難之後,夫差與哀公要會合於橐皋,夫差派遣太宰伯嚭,要重申過去的舊盟、盟約,哀公不願意,那這時候怎麼辦呢?派遣子貢回覆太宰伯嚭,子貢怎麼說呢?他說盟誓,是要用來鞏固信用的,所以要用誠心來約束它、用玉帛來奉獻它、用言語來完成它、用神明來保證它,你看會盟要經過這些的儀式,那你們寡君如果有了盟約,有了這樣的盟約,就不應該再更改了,如果還可以再更改,那每天都可以重新盟誓,這有什麼好處呢?現在您說一定要重溫過去的盟約,那如果可以重溫,同樣的也可以讓它寒涼,就是可以不做數,每天來訂新盟約,重盟過去的盟約,那這樣有什麼意思呢?吳王夫差聽了以後,就不重訂舊盟約了,你看子貢這種外交的辭令,達成了魯哀公,不想重溫過去的盟約,這一種外交大臣,真的在《論語》上面說:叫做「不辱君命」。這種外交幹才,同年吳王會合諸侯,除了會合魯國以外,還會合其他,衛國的國君衛出公不敢來,因為以前這兩國有過節的,衛出公怕來受侮辱,結果遲到,在館舍裡面,被吳國的軍隊圍困,準備要抓他,那這個時候子貢怎麼解圍呢?
子貢帶了五匹錦緞,來會見太宰伯嚭,他說衛國的國君要來的時候,一定跟大家商量,對吳國友好的人,一定贊成衛出公來;對吳國對立的人,一定反對他來,今天你把衛出公關起來,正好讓仇視吳國的人在衛國得志,正好讓對吳國友好的人士,在衛國失勢,而且你把衛國的國君關起來,讓諸侯害怕,有這三個因素,吳國恐怕也難以稱霸。把這些利害關係,都說服太宰伯嚭,所以這一番話,打動了太宰伯嚭的心,於是就放了衛出公,避開了衛國一場大難,這種外交的能耐,真的讓人歎為觀止。
那在魯哀公十五年,齊國跟魯國講和了,子貢跟子服景伯出使了齊國,子貢向陳成子舉出,你齊國對衛國那麼友好,給他地、給他禮物,魯國也希望齊國也有這樣友好的關係,所以趁機向陳成子,就是田常,要回昔日被齊國侵佔的土地,陳成子在很羞愧的情況下,歸還了成邑,這是子貢外交辭令的勝利,不費一兵一卒的,要回魯國的失地,這種厲害。
他的口條清晰,分析事理明白,真的是一個縱橫國際間的外交大才,難怪孔子在《論語子路篇》裡面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就是能有這種擔當,出使他國,能夠將國君的命令,能夠執行出來,這種的非常殊勝的外交官,孔子說這種上士的外交幹才,指的就是子貢。
《左傳》還說到,在魯哀公二十七年的時候,越王勾踐已經滅了吳國五年,派遣使者到魯國要求會盟,季康子、叔孫文子、孟武伯三個人,都跟著魯君去,季康子認為,我們公卿去跟蠻夷的大夫結盟,感到不舒服,這時候季康子說了,如果子貢在這裡,我不會弄到這個地步,可見子貢的外交才能,令季康子這樣的思念,那本集除了講述子貢經商致富,《論語先進篇》說他;貨殖,就是居聚生財,所以他的智慧,不但善於發財,還懂得運用財富,這才是真正儒家商道的精神,我們不是有說什麼商道、醫道,各種的職業有它的道,那最符合商道的就是子貢。那子貢不但在商人上,發揮他最殊勝的價值以外,我們特別也講到,子貢在外交的能力,那是令人歎為觀止,口才可以發揮到這樣的能耐。那下集我們將談論到,他的辦事能力、他的悟性、他的才情,以及他如何去探索老師的心志,他跟老師的革命情感,以及在這孔門當中,他如何發揮他最大的價值,在孟子的心中,子貢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物,在孔子過世以後,他有什麼樣驚人的表現。
我們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我們的子貢的下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