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至聖孔子基金會
- 作者:Admin
- 时间:2023-12-27 21:44:09
- 流量:32
- 点赞:0
編者按:《聖裔話儒》是由至聖孔子基金會公眾號推出系列視頻節目。該節目由孔子第79代嫡長孫、至聖孔子基金會會長孔垂長先生主講或作為話題引導人,宣傳、解讀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以國際化的視野,古今穿插的角度,輕鬆、親切的風格,和適合當代最新傳播方式的互聯網短視頻形式,架設起海峽兩岸以及學術殿堂與社會普及溝通的橋樑,創造推廣、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形式,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盡一份力。《聖裔話儒》第二季的主題是《孔門十哲——孔門弟子中最耀眼的十顆星》,現在推出第七集。孔垂長先生和李炳南老教授的入門弟子、在兩岸和馬來西亞弘揚國學廣受好評的唐瑜凌老師為你解說廟堂之才子貢的故事。
合作單位:臺灣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儒士社、元創視覺等。
【孔垂長】
大家好,我是孔垂長,歡迎回到孔門十哲,孔子弟子中最耀眼的十顆星。今天要講的十哲人物,是名聲響亮的子貢,如果我們翻開論語,會發現子貢與夫子間的對話,佔了很大的篇幅,這個除了說明子貢無可取代的份量外,也說明了子貢善於表達,是一個說話的藝術家,他特別擅長用比喻,問出老師心中隱微的意思;他還是各國禮遇的上賓,在外交場合上無往不利;他在理財經商上面,也有著卓越的天賦,是孔門弟子中的首富,也是春秋時期非常著名的富商,子貢的事蹟非常的多,讓我們再請唐老師來說一說。
【唐瑜凌】
使孔子揚名天下的奇才,言語科端木賜–子貢下集。上一集我們談到了,子貢經商發大財,並且他把他的財富作為文化道統的發展,不要說在古代,在這個時代,他也是大企業家的典範,而且他的外交之才,大家耳熟能詳,這也是他最特殊的一面,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及《左傳》都有談到他,這些我們上次其實都說過。他的外交是能不辱君命,讓國家轉危為安,而且收復失地,並且化解了國家空前的危機,就算在今日,他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外交大臣。本集就他的辦事能力、他的悟性、他觀察人事,以及觀察情境的靈敏度,還有老師在他心目中的份量,探索老師的心志,以及師徒之間深厚的情誼,我們從這些面向來說說,為什麼這樣的人物是這麼傳奇,這麼讓人羡慕。
話說孔子周遊列國,受厄於陳蔡,什麼叫受厄於陳蔡?就是被陳蔡的兵圍困,大家都沒有吃飯,當時吳國的軍隊攻伐陳國,楚國出兵救援陳國,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楚昭王就派人要聘請孔子,孔子也準備前往拜見回禮。那陳國、蔡國的大夫,唯恐楚國重用孔子以後,會危害陳蔡的安危,於是共同調發了這些兵將,把孔子圍困在野外,斷絕了孔子的糧食。那孔子在危急的時候,派子貢到楚國去搬救兵,子貢能夠用計衝出重重的圍困,成功地請到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解除了孔子的圍困,可見子貢的膽識以及辦事能力。
當一群人進到楚國的時候,楚昭王的執政大夫,阻止了楚昭王重用孔子。而且子西大夫也舉了一些孔子弟子的才幹,其中說道,說君上您出使外交的臣子,有沒有像子貢這樣能力的人呢?不等楚昭王回答,子西大夫自己回答說沒有,昭王聽了這些慷慨激昂的言論之後,就打消了對孔子封地跟重用的念頭。
那前面也談到說:「子貢有超乎常人的觀察力,還有對人的那種言行的觀察,及周遭環境的這種敏銳的觀察。」那這或許跟他做生意發大財有很大的關係,這是他發大財的原因之一。另外據左傳,魯定公十五年的春天,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禮,那為臣的邾子,高高地執著玉帛,而驕傲的高仰面容,那作為君主的魯定公,卻以卑微的面容來接受玉帛。子貢觀了禮以後說:「以這個禮看來,這兩個國君必死無疑,因為禮是生死存亡的根本,而今年的正月相朝,就不合禮,為什麼不合理呢?因為這兩個見面,不應該用這種形象,這不合理的事情,怎麼會長久呢?」而魯定公是君主,所以推測魯定公先死,果然在這一年的夏天五月,魯定公就身亡了,孔子對此說了兩句話說:「賜不幸說中了,是賜多話。」雖然他感慨,或者是責備子貢多話,但這裡面看出子貢是一個善於觀察,觀察人、觀察事、觀察情境的人。
其次在魯哀公十六年,夏季四月十一日,孔子過世的時候,魯哀公致悼詞。他說:「上天不愛護魯國,不肯為魯國留下這一位元老,屏棄我一人處於國君的位置,使我孤獨無依地憂愁而有病,嗚呼哀哉!尼父!我將沒有好的典範可以遵循了。」子貢聽了說:「國君可能也不會在魯國善終吧!」為什麼呢?他說夫子曾經說過,喪失禮儀是昏昧的;喪失名分的是過錯;失去意志的是昏昧;失去身分的是過錯;他舉孔子的那一段,來做眼前的觀察,眼前的評論。他說孔子在世的時候,魯君不能好好地任用他,死了以後又致悼詞,這不合禮,而且自稱自己是一人,這也不合乎名分,自稱一人那是天子的,國君這個時候就犯了兩個過失,一個悼詞、一個說自己是一人。子貢的推論,於魯哀公二十七年應驗了,魯哀公擔心三桓的勢力,利用越國攻打魯國以除三桓,結果兵敗逃到他國去,終於客死他鄉。這種見微知著,億則屢中的能力,在《論語先進篇》中,這也是孔子對子貢的評價,不只如此,子貢的悟性也受孔子的贊許,認為他是一個可以言詩的人才,這在《學而篇》裡面有說,可惜子貢的外務太多,或許經商讓他花了太多的時間,不然的話,他也會跟顏回一樣,是一個傳承的人才,這在《先進篇》裡面有。
子貢的心目中,份量最重的是他的老師,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經過多年的學習、從旁的觀察、以及各種情境、孔子的表現,對孔子深深的佩服。而且他也善於探索老師的心志,這也是他人生的另外一種學習。我們一般的學習,只是在課本上的學習,但是子貢更知道,在老師身上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讀書。像是老師有豐富的學問,豐富的文化涵養,可是卻明明有一些可為的機會,像這些為官執政,老師都放棄。於是他很善巧地問老師,他說老師,如果有一塊美玉,要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賣給識貨的商人?孔子說賣了吧!賣了吧!我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你看子貢他是以這種比喻來問老師,了解夫子是要做官呢?是要為百姓造福呢?還是說隱居呢?那老師這一答,他就知道老師的心志,是在等能夠識貨、推行王道的君王。
在孔子周遊列國,第五次入衛國的時候,衛國的國君就請孔子執政,孔子沒有表態,大家不知道該怎麼辦,是要去?還是要留?可是衛國的國君是很識貨,衛國的國君也很明理,衛國國君就是一個能夠識貨的商人,這時候為什麼孔子不表態呢?子貢也是以比喻的方式來問老師,他說伯夷叔齊為人如何?由孔子的回答,子貢就知道孔子不會幫助衛君,因為這裡面有一些家庭的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這就是子貢善於探索老師的心志。
那當孔子感嘆地說,沒人知道我的時候,子貢就會接著問,怎麼會沒人知道您呢?您不是大名鼎鼎嗎?各國的菁英都跟您求學嗎?您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國君都跟您分庭抗禮嗎?這樣的請教當中,引出孔子說這一句話後面的用意,孔子是最想讓人家知道他的內涵,而不是他的名聲,這在《憲問篇》裡面就有說。
另外在《陽貨篇》第十七裡面,孔子說他想無言,不說了,透過子貢直接問老師,說老師您如果不說,學生怎麼傳述老師的道,就引出孔子說這一句話的隱意,他隱藏的意思是什麼,說學道重在體悟,離言而求才是最深的體悟,這也是孔子講學的目的。
子貢甚至還問老師說,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實踐,你看這樣難答的問題,子貢都敢問。看老師的心志,看老師的涵養,看老師的能耐,那這種問題也非他莫問,也非孔子能答,引出孔子甚深的體悟。孔子講一個恕字,那真的是非常重要,是文化的核心處。
甚至他也會好奇地問,孔子你心中有沒有好惡?我們一般都認為君子是沒有好惡的,修養很好的,他也故意問,孔子你有沒有好惡?在《陽貨篇》,引出了孔子內心所惡的事,原來君子不是沒有好惡,而是要如理如法的好惡,才是君子的形象。
至於其他,他還問孔子仁心的行相,以及如何行仁,還有君子的形象,問如何辨別善人、惡人,問為政的先後次序,問怎麼交朋友,問歷史人物…等等。這散在論語的各篇,在在說明子貢不但是一個善於探索老師心志的人,而且是一個想要入世的人,是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所以他會問老師這麼多。
子貢最在意的,不是各國的禮聘,也不是大家的讚美,反而是老師對他的評價。他因為觀察老師之後,發覺到老師是他最佳的典範,所以他最在意老師對他的評價。他問老師說:「老師,我在你的心目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孔子回答說你是一個器皿。」當然子貢聽了這個話,內心多少有些沮喪,因為子貢他是很想有所為,像君子一樣的,能夠有這樣殊勝的成就。而君子呢?老師定義君子就是不器,就是多方面地發展各種的能力。於是他進一步地問老師說:「那我是屬於哪一種器皿呢?」孔子給他極高的肯定,「你是祭祀當中,擺在中間最前面,來裝五穀的瑚璉。」這裡面表示子貢是一個廟堂之才,不但是一個外交之才,也是一個廟堂之才,能夠制定國策的人。
除此之外,子貢的智慧是足以知聖人,這也是《孟子公孫丑》上面,孟子對子貢的讚歎。叔孫武叔在朝中跟大夫說:「子貢比孔子還要賢能。」這在《論語》的第十九篇裡面有。甚至在其他的場合,陳子禽私下也對子貢說,他的賢能勝過老師。子貢卻能以適當的比喻,來形容聖人的境界,而且當其他人,像子禽、像太宰、像衛公孫朝,問孔子的能耐時,子貢都能回答得恰到好處。尤其厄於陳蔡的時候,聽到孔子所講的性與天道,對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在《論語公冶長篇》裡面有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以難怪孟子說:「子貢的智慧足以知聖人。」原來孟子講的話是有根據的,根據《論語》這幾章,就知道子貢的能耐。
還有一個事例在《韓詩外傳》裡面。齊景公曾經問子貢說,你的老師是誰?子貢回答是孔子,齊景公說孔子賢能嗎?子貢回答說,賢而且聖。齊景公笑說,怎麼聖?這個好像開玩笑一樣,怎麼聖?子貢說不知,齊景公就怒著問,你說聖,你怎麼會不知呢?不知道的事情,怎麼可以回答?子貢巧妙地回答說:「我終身在天之下,我哪裡知道天的高;我終身在地之上,我哪裡知道地的厚。就像口渴了,我拿勺子去舀江河的水來喝,我喝飽了就走,我哪裡知道江海的深。」景公說你的讚歎未免過頭,想不到子貢說:「不敢太過,還恐不及。」子貢說,我對孔子的讚歎,猶如兩手捧著土,去依附泰山,就放在泰山裡面,泰山也不會更加雄壯;我不去讚歎孔子,兩手去搖泰山,泰山也不會有所損。這種講法,猶如顏回對孔子的讚歎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難怪孟子說,子貢的智慧足以知聖人,這是對子貢最高的評價。
最後要說的是,子貢跟老師的情誼,在孔子七十三歲過世前的七天,子貢前來探病,老師拄著拐杖,在門口唱歌,並且看了子貢便說:「賜你為什麼來的這麼遲呢?」你看那種孔子殷切地想見子貢的心情,並且把夢境告訴子貢。子貢聽了以後,也知道老師是不久人世的。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就過世了。
在《禮記檀弓篇》裡面記載,孔子的喪禮,學生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子貢說:「從前孔子辦顏回的喪事,就像辦自己兒子的喪事;辦子路的喪事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今天辦夫子的喪事,就像辦自己父親的喪事一樣。」那可是呢,孔子辦學生的喪事,是沒有服喪服,所以我們辦老師的喪事,也是不用喪服,可是像過世了爸爸這樣,守了三年之喪。
你看子貢的推理能力真的很強,於是大家就聽從子貢的話,守喪三年。三年之後,門人都整理行李,跟子貢相擁痛哭告別。子貢又在孔子墳墓邊,再獨居三年才回家,整整守了孔子的墓六年,從四十二歲守到四十八歲。你要知道一個發大財的商人,四十二歲到四十八歲,是他賺錢的年齡,是他事業最頂尖的年齡,結果他拿來守喪。想想看,如果不是對老師,打從內心的佩服,他怎麼會有這種動作呢?而千古以來對老師,服心喪最久的,也只有子貢這個人。總而言之,這位奇特的人物,不論從他的才情、他的悟性、他的能力、他的辦事、他的口才、他的經商、他的事功,以及他對道統的體悟、對老師的敬重、對老師的情誼,在在說明,他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這一點也不為過。
好,那以上是我們在子貢的這兩集當中,講到了這一個能夠使老師之名揚名天下的子貢的面面觀察。那相信大家聽了這兩集,一定對子貢有一個立體的認識,也從這裡面看出,為什麼這樣的人才,反而以孔子為標竿來學習,更可顯示出孔子的道高德備,孔子的學養豐富,這也是我要報告這兩集的大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