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至聖孔子基金會
- 作者:Admin
- 时间:2023-12-27 21:47:34
- 流量:83
- 点赞:0
編者按:《聖裔話儒》是由至聖孔子基金會公眾號推出系列視頻節目。該節目由孔子第79代嫡長孫、至聖孔子基金會會長孔垂長先生主講或作為話題引導人,宣傳、解讀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以國際化的視野,古今穿插的角度,輕鬆、親切的風格,和適合當代最新傳播方式的互聯網短視頻形式,架設起海峽兩岸以及學術殿堂與社會普及溝通的橋樑,創造推廣、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形式,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盡一份力。《聖裔話儒》第二季的主題是《孔門十哲——孔門弟子中最耀眼的十顆星》,現在推出第九集。孔垂長先生和李炳南老教授的入門弟子、在兩岸和馬來西亞弘揚國學廣受好評的唐瑜凌老師為你解說多才謹慎的冉有的故事。
合作單位:臺灣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儒士社、元創視覺等。
【孔垂長】
大家好,我是孔垂長。歡迎再回到孔門十哲;孔子弟子中最耀眼的十顆星。今天要進入十哲中的政事科,代表人物是冉求跟子路。論語上說冉求多才多藝,這個才藝是能夠從政的博藝,是身兼軍事、內政、經濟於一身的才藝。當時孔子周遊列國,最後可以風風光光地回到魯國,就要歸功於冉求。而冉求生性保守謹慎,容易考慮過多而裹足不前,孔子勉勵他要積極進取,並且勇於承擔。冉求也虛心地接受了孔子的教導,冉求的種種事蹟與內涵,我們請唐老師來為大家說說。
【唐瑜凌】
感謝孔先生對孔門十哲,冉求,這位多才多藝、個性謹慎的人,這位賢者的鋪陳。
冉求是一位集內政、財經、軍事各種才能於一身的大賢。他是孔門弟子裡面,至關重要的一位人物,為什麼這樣說?孔子是因為他,才能夠回到魯國,他是關鍵人物,沒有他,孔子後面就談不上教育以及文化事業的開展,也不會有像什麼宓子賤、樊遲、公西華……等這些殊勝的後期弟子出現,更不會有什麼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等。這些經學的整理,延續了民族的千秋文化大業。
好吧!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這種多才能而又斜槓的人才,冉求。冉求,字子有,《左傳》裡面稱是有子,不過孔子弟子裡面,也有另外一位有子,那是孔門十哲之外,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
冉求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先說說冉求這個人的個性,以及他處世的態度。
孔子的弟子,每一個人都很有個性,孔子不會抹殺他們的個性,孔子是一個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人,不會把每個人剃成平頭,是順著他們的情性來教化,都會把他們教為人材。而冉求這個人的個性,是生性保守,為人謹慎,個性溫和。你怎麼知道?我們先說他溫和的那一份。在《論語先進篇》裡面,冉求被形容成侃侃如也。侃侃如也;是一個和樂的形象,這個就是一種個性的溫和,很容易跟人相處,那為何又說他個性保守跟謹慎?這要在《論語先進篇》裡面,冉求問孔子說:「聽到了,就要做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要做。」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針對他個性的保守,他個性為什麼保守?因為思慮過多,就容易裹足不前!針對這樣的個性,有時候要反其道而行,要讓他勇於進取。要讓他勇於承擔,要讓他勇於開創,他跟子路的個性正好相反,一個是思慮有時不太周全,有躁進的情形,是子路。一個是思慮太多,反而有時候裹足不前的冉求。
孔門的弟子人才濟濟,因為個性又種種鮮明不同,孔子不但把他們培養成人材,孔子也造就了他們的事業。你怎麼知道?冉求是一個處世圓融的人,在《公冶長篇》裡面,說他是可以主持一個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他們家裡面的家臣,來主持家政。這相當於秘書長,或者主任秘書的工作,那得要有協調溝通的能力,是方方面面俱到的人物。所以孔子曾經說:「像孟公綽這種人,不可以做滕薛大夫。」意思說:「工作很繁忙,處理不來。」冉求就是一個工作繁忙,能夠面面俱到的人物,個性又溫和,思慮又很多,人又容易相處,他的才能是一種斜槓的才能。孔子也認可他多才多藝,在《雍也篇》裡面;孔子回答季康子,冉求就是一個多才多藝者,至於能不能從政,孔子請季康子看著辦!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季康子是魯國政治實權最多的大夫,他也知道要來孔門裡面找人才,孔子很討厭他僭越濫權,不想推薦人才給他用,但是又不能否定冉求的多才能,所以只好請季康子自己看著辦。
冉求對於禮、樂、射、御、書、數,各方面的才藝,投入大量的時間跟精力,但他也學習夫子的大道,只是他沒有辦法像學才藝這樣地投入。他曾經向孔子說:「不是我不喜歡您所教的道,只是我力量不足。」
孔子知道冉求是有能力於大道上進展的,只是花太多時間跟精力在學習才藝,雖然才藝的提升也有助於道的貫通,但是大道的學習上,還是不足的。所以對冉求說:「學道就像走路一樣,走了一段的路程,覺得力量不足,停下來休息一下是可以的,但如果從此不再前進,就等於是畫了一條界線,限制了自己,所以你覺得自己不能學道,那是畫地自限。」
那我們剛才說冉求的才能,是一個斜槓的才能,他有內政的才能、軍事的才能、財經的才能,其實冉求也有外交的才能。說到他財經的才能,在《先進篇》裡面說:「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它可以是國家的縣,它可以是大夫的封地,那冉求說:由我來治理,三年可以使人民豐衣足食。」
孔子沒有否定冉求這種內政跟財經的能力,只是冉求在做季康子家臣的時候,替季康子聚斂,這或許是季康子他下令要冉求增加田賦稅收,使自己的財富增加。孔子深深責備冉求說:「你不是我的學生,弟子們可以鳴鼓聲討這位學生。」為什麼孔子要這樣責備他?因為冉求是一個可教之才,孔子才會這樣責備他。春秋也是責備賢者,至於那些小人濫權違禮,責備他們一點用都沒有。那其實這番話也是間接說給季康子聽的,要他收斂收斂,不要聚斂財富,要注重民生福祉。
季康子想增加他自己財富的這件事情,其實早在魯哀公十一年的冬天,孔子回到魯國不久的時候,季康子當時已經比周天子下面的宰相、上卿大夫的財富還要多,可是季康子仍感覺到不足,想要徵收田賦,派遣冉求去徵詢孔子的意見。孔子故意說:「我不懂。」冉求一連問了三次,最後說:「老師您是告老退職的卿大夫,您是國老,國家大事要等待您的意見才能去執行,為什麼您不說話?」孔子沒有回答,可是後面卻私下告訴冉求,「有道德、有修養的人,行動一定要考慮是不是合乎禮制,施於老百姓要取其寬厚,行之於事情要恰到好處,推展政策的時候,要考量人民,收取老百姓的稅收,要輕一點,如果是這樣,那目前我看就夠了。你又不順禮節行事,又貪圖無厭。按照田畝來稅收,你又覺得不夠用,如果季孫大夫真的要稅收,那周公的法度就可以了,如果你違反周公所訂的法度,那你又何必來徵詢我的意見。」
可見後面增加稅收,是季康子的命令,冉求有不得不執行的苦衷。所以在《先進篇》裡面,孔子回答季子然的時候,冉求,孔子說不是大臣,他是具臣,就是說他有當臣子的能力,可是大臣要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他的意思是你不合道的時候,你又勸諫不來,你可以掛冠求去,你官可以不幹。那冉求幫季孫大夫聚斂,這是不合道的,你又勸諫不聽,那你應該辭官,你沒辭官,可見你只是具臣而已,你不是有大臣的風骨。那大臣跟具臣,在能力上可以是一樣,但是風骨上,大臣更要維持風骨。可是我們讀這一段,也不能懷疑說:冉求是不是沒有風骨?因為那一段話裡面還說,孔子跟季子然說,如果犯上作亂,孔子相信冉求不會跟從的。可見冉求也有他的底線,那為什麼冉求,他不辭去季康子的家臣,為什麼不辭官呢?其實有時候身居要職的時候,在關鍵時期,能夠發揮他的影響力,能夠救亡圖存。
例如季康子要在魯國境內,討伐一個諸侯國叫做顓臾,冉求跟子路在第一時間內都向孔子報告,孔子深深責備冉求說:「你要勸告季康子,不要討伐顓臾。」可是冉求說:「他不採取我的意見。」孔子說:「你應該辭官,因為你是他的家臣。」當他要去討伐顓臾,你是他的家臣,你看著他入危險的境界,你沒辦法把他從危險救出來,你看他要跌倒,你又不扶他,那要你這種家臣有什麼用呢?
孔子舉了兩個比喻,一個是老虎從籠子裡面跑出來;犀牛從籠子裡面跑出來,請問那是不是管籠子的責任?還有龜玉在櫃子裡面壞了,是不是管這個龜玉的人的過失?意思是說:他的主子犯上做亂,他的主子僭越禮制,他的主子在境內發動內亂、戰亂,你這個家臣是不是要阻止?所以今天你跟子路在輔佐季康子,遠方的人又不服你們,你們又不能修文德,讓近者悅,遠者來。國內的人心分崩離析,你們還要計畫討伐顓臾,這種出兵是不利於季康子的,並把理由說明。
冉求跟子路聽了孔子的這番話,回去極力地說服季康子,終於平息了這場會在魯國境內發生的內亂,當然帶來老百姓的福祉,是難以想像。可見做官,他能夠做對,合乎善法,他的陰德是非常好的。
那冉求在關鍵的時候,就能發揮這樣的影響力,弭平了魯國的一場內亂。冉求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能夠佔到這麼重要的職位——季孫大夫座下的家臣?這要說到魯哀公三年秋天的時候,季桓子生病,病得重,他坐在輦車上,望著魯國的城門,很深深地歎息說:「當年國家將要振興,只因為我的私慾,得罪了孔子,孔子就周遊列國,所以不能興旺魯國。」並且交代他的兒子季康子,「在我死了以後,你繼承相位,你一定要把孔子找回來。」季康子繼位了以後,打算召請孔子,可是大夫公之魚說:「以前我們的先君,當然先君包括魯定公跟季桓子,任用孔子的時候,有始無終,結果被諸侯恥笑,如今你又要用他,如果也有始無終,那不是再次地被大夫所恥笑嗎?」季康子說:「那找誰好呢?」公之魚說:「那一定要召請冉求。」可見冉求當時的聲望。
當時的冉求也不在魯國,跟著孔子以及弟子們在陳國,這些孔門的弟子,跟著孔子都在陳國。季康子派遣了使者,到陳國去請冉求。冉求將要回到魯國之際,孔子說:「魯人來召請冉求。」這個魯人就是指季康子,這不是小用,而是要有大用,這也是孔子預感,他有回魯國的徵兆。所以孔子自己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那些學生志向遠大,文采斐然而又有章法,只是還沒明白大道,我要回去魯國調理他們。」你看孔子也預感,他也可以回去。
子貢何等人,一聽就知道孔子心想回魯,於是在送冉求起程回去的時候,趁機告訴他的師兄冉求說:「倘若你被任用,你一定要請老師回國。」正因為冉求回國,做了季孫大夫的家臣,才有孔子回到魯國的因緣,成就了一番文化的大業。為什麼孔子要離開魯國?那是因為魯定公迷於女色,三家大夫跟孔子的政治理念不合,所以孔子黯然地離開魯國。但周遊列國,他的政治主張也不能被各國的國君採納,所以心裡面想著回魯國,但是想著想著,也還是回不去,為什麼呢?因為孔子想著要回去推展文化的事業,要風風光光地回去,所以他在等待時機,而這個時機,要靠誰促成?就靠冉求促成。
話說魯哀公十一年春天,齊悼公因為魯國伐鄎的緣故,派國書、高無平,率領軍隊討伐魯國。冉求那時候,是帶領季孫大夫的軍隊,同齊國在郎邑交戰,大敗齊軍。就是魯國的部隊都敗,只有冉求的部隊大勝,所以季康子非常驚訝,說你的軍事才能,到底是學來的?還是天生的?冉求回答說:「那是跟我的老師孔子學習的。」季康子說:「孔子是一個什麼人物呢?」冉求說:「你只要用他,你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名聲。我的老師,他的學問可以向百姓傳播,可以向鬼神諮詢,而不會有什麼缺憾。」意思是說,他的老師是合乎天理,合乎人心的。「我對於軍事雖然也有功,而累計可以封到二千五百戶的人家,可是我的老師,絕對不會對這種名和利動心的。」季康子又問,「我想把他找回來,可以嗎?」冉求回答說:「可以的,但是不要用小人來牽制他。」於是季康子就很慎重地派遣大夫,公華、公賓、公林,帶著重金到衛國來迎請孔子,於是孔子風風光光地回到魯國。
那冉求的才藝,剛才已經說到,他在軍事上,在內政上,在財經上,都可以展現他的才華,他的才華是一個多面向的,那為什麼他的才華可以多面向?因為孔子本身就是一個多才能的君子,所以太宰曾經讚歎孔說:「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雖然君子不一定多才能,但是多才能,有助於推展君子大道。冉求的才能,在他保守、謹慎、謙退的個性下,會讓他處在權力鬥爭、政治詭譎的氛圍裡面,能夠明哲保身。你怎麼知道?你看他在魯國,在季孫大夫的幕後,他是一個最有實權的家臣,而且至少維持二十年,這非常不簡單的。你怎麼知道有這麼長久的時間?因為魯哀公三年的時候,季康子召請冉求;而在左傳,魯哀公二十三年的時候,記載著季康子指派冉求到宋國去弔喪,可見冉求還有外交的才能,那從魯哀公三年,到魯哀公二十三年,可見冉求輔佐季康子,至少超過二十年。歷史上有很多功高震主的人,大抵好下場的不多,冉求可以說是功高而不震主,這是從政者另外一種面向的典範。
那綜觀冉求的這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的精彩,不但是孔門的大賢,是一個辦事的高手,才能方方面面,又能讓孔子回到魯國,完成教育及千秋的大業,雖然他也被孔子責備,有時候是深深地責備,但都不妨礙他是一個大賢,或許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在身居要職裡面,有時候可以化解魯國一些空前的危難,這也是政治人物裡面積陰德的一個典範。好,以上是我們介紹的冉求,我們謝謝大家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