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至聖孔子基金會
- 作者:Admin
- 时间:2023-12-27 21:50:24
- 流量:33
- 点赞:0
編者按:《聖裔話儒》是由至聖孔子基金會公眾號推出系列視頻節目。該節目由孔子第79代嫡長孫、至聖孔子基金會會長孔垂長先生主講或作為話題引導人,宣傳、解讀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以國際化的視野,古今穿插的角度,輕鬆、親切的風格,和適合當代最新傳播方式的互聯網短視頻形式,架設起海峽兩岸以及學術殿堂與社會普及溝通的橋樑,創造推廣、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形式,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盡一份力。《聖裔話儒》第二季的主題是《孔門十哲——孔門弟子中最耀眼的十顆星》,現在推出第十集。孔垂長先生和李炳南老教授的入門弟子、在兩岸和馬來西亞弘揚國學廣受好評的唐瑜凌老師為你解說好義知禮的季路的故事。
合作單位:臺灣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儒士社、元創視覺等。
【孔垂長】
大家好,我是孔垂長,歡迎再回到孔門十哲,孔子弟子中最耀眼的十顆星。不管大家熟不熟悉孔門十哲,今天要講的人物,您一定略知一二,那就是形象鮮明的子路。子路行俠仗義,率真豪放,有軍事的長才,是夫子身旁得力的護衛弟子,與孔子的交情深厚。一般人很容易誤會,子路的剛強勇敢,是莽撞、不經思考,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子路又如何成為升堂入室的弟子呢?到底子路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們再請唐老師來說說。
【唐瑜凌】
是的,孔先生很精準的說出,子路是一個行俠仗義、率真豪放,是有政治跟軍事的長才。但一般比較就軍事上的才能來說子路的特色,在論語裡面,他也是孔門四科裡面被孔子列為政事科的長才,而且他也是孔子旁邊最得力的護衛弟子,跟著孔子有深厚的革命情感。
在論語對他的描敘多達四十二章,是論語章節裡面介紹弟子們章節最多的人,那本集要在這個基礎上,根據有限的史實來分析子路其為人。盼能以鮮明與立體的方式,來呈現這個鄉野間的野人,有俠氣的野人怎麼變成一個孔門的大賢。他真的是一個歷史上傳奇的人物,但因為牽涉的內容較多,所以要分上下兩集來說,上集就他的質地,就他的個性,他人對子路這樣的人格特質,是怎麼產生無比的信任,坦白講,這也是商場上發財的秘密,以及他跟孔子的革命情感,來談論子路。下集比較針對他入孔門學習,而學有所成,發揮了內政跟軍事的長才,對國家做出貢獻,來說這樣的傳奇人物。
史書上說,子路還沒遇到孔子之前,是一個鄉間的野人,為什麼要把孔門的大賢說成是鄉間的野人呢?話說他為什麼叫子路,子路是他的字,他其實是姓仲名由,或者叫季路。他小孔子九歲,是孔門師兄弟的大師兄,不但在年齡上比同門的師兄弟年齡較長,他只比冉伯牛小兩歲而已,而且他也是很早就入孔門,不論是年齡,不論是輩份,都堪稱大師兄。可是他是魯國卞邑的野人,為什麼叫他野人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的性情是很粗獷跟不馴的,一派剛猛淩人的氣勢,就是那種豪氣、俠氣,那種不服輸的個性。所以初見孔子的時候,頭上插戴著是公雞的羽毛,身上佩著公豬的牙齒,那可能是他打獵的獵物,拿他捕獵的禽獸來炫耀自己,而且故意冒犯這個大家都尊敬,卻只大他九歲的人物這個孔子,而且掩不住那種,子路那種直爽、正直、率真的個性。《說苑》也曾經記載著,他配著長劍去見孔子,並且告訴孔子,他有能力自己保護自己,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物,孔子勸他在這個能力的基礎上,求學來充實自己,辦教化來化導他人,人心向善,這才是真正的自衛,就大家都變成好人了,你還保護你自己,幹什麼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你不須揉烤,你不須加工,它就很筆直,削尖射出去,就是一個能夠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說來,這麼好的竹子,這個直接做箭,同樣的人何必透過、經過學習來成功呢?這時候要考驗孔子,看要怎樣回答。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更銳利,箭不是能夠射得更深更遠嗎?說得很好。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子路他雖然是一個粗獷剛猛的人,可是他的率真坦蕩、勇猛仗義,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人,雖然面對千萬人,也有勇往直前的勇者氣慨,平時常伴隨在孔子的身旁,表現出一副行行如也,也就是威武剛強的行相。在《先進篇》裡面,孔子曾批評子路說,由也喭。就是他的個性太剛猛了,勇氣過人了,這不合乎中道的,而且說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就是子路是一個辦事很急進的人,一個人往往兼辦兩個人的事情,就是這種執行力非常強,往往會超過那個禮的。孔子因材施教,要子路多多學習退讓,凡事要多和父兄商量以後再做,當然像辦事,要多多參考人家的意見,要多多吸納人家的建言。但是在《為政篇》裡面,有訓勉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個很重要的,尤其對那剛猛的、執行力很強的說,對於自己所不明白的事情,要存疑不要隨便妄說,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才會去請教懂局者,才會得到真正的知,不會莽撞行事。
並且在《陽貨篇》裡面,告訴子路說,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在另外一章也說,君子有勇,無義而為亂。都是告誡子路,這種剛強勇悍,需要好學來明道理,來合乎義理,才能導正這種勇氣,不會讓這種勇氣壞事。孔子為什麼非常樂於攝受這種剛猛的鄉野之人呢?《論語先進篇》說,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是說文跟質當中,沒有質而有文采,反而不如有質地,而沒有文采,所以孔子喜歡子路就是這個理由,質地實在太好了,果然他跟著孔子,一路勇悍的向道,是跟孔子最具革命情感的弟子。
在《論語》的《述而篇》裡面講到,有一回孔子病得很重的時候,子路很慎重的向天神地祇,天地神明禱告,請求保佑孔子這樣的人物。並且在《子罕篇》的第十一章說到,當時孔子病得很重,子路還請同學們來做老師的家臣,來預備辦喪,那是因為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大夫、大司寇,這個大夫有家臣,所以治喪時行臣禮。孔子清醒以後不以為然,說他已經不是大夫了,不應該有家臣來治喪事,學生以弟子的身份來治喪就可以了,要遵守禮制的。雖然這件事情子路得到老師的責備,但也反映出子路對孔子的尊崇,以及孔子在這種緊急狀況的承擔。那由於孔子跟子路,這兩位師生的交情太好了,所以子路有時候說話也會故意調皮,惹得老師來罵他。但是這種讀書,要有這種眼力來看論語,這種討罵是外人沒有辦法理解的交情,處在那個場景一定是滿有趣的。例如在《先進篇》裡面,子路想要派子羔這位師弟,做季孫大夫他的封地費的這里的縣令。孔子認為子羔的學問、能力沒成熟,不可以把費邑的人民當成白老鼠來試驗,子路俏皮地說,當時一些為政者,也都是邊作官邊學,何必要讀書才叫做學呢?孔子罵他是一個把沒道理的說成有道理的佞者,其實子路哪裡是佞者,這只不過是惹孔子來罵他,這種調皮相、這種交情不是外人可以想像的,他只是藉著這個,讓孔子引出真正的涵義,就讀書才能夠居官為政。
而且孔子也曾說,自從我得了之路以後,再也沒有惡言入我的耳朵,沒有人罵我了,可見他對孔子的保護是不遺餘力的,不會讓孔子遭到莫名其妙的羞辱。子路後來充當衛國貴族孔悝大夫的家臣,孔悝是宰相,在一次衛國的政變中,為了拯救被叛軍挾持的孔悝,從容地進入都城裡面赴難,不幸慷慨就義,被斬成肉醬,但至死都不忘保持君子的尊嚴,把帽子、帽纓結好,孔子聽說後哭於中庭,而且說天祝予,天祝予。意思就是說天要絕我了,話說得這麼重,你就可想而知,師生的感情不是外人可以想像的。
其次在《衛靈公》裡面,敘述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之間受困七天,斷了糧食,隨從的弟子都餓得站不起來,子路對孔子的遭遇憤憤不平地說,君子難道也有這樣的窮困嗎?這是對孔子這樣崇高的人格,這位君子遭逢到這般的逆境,實在憤憤不平,真的是一位有血性的漢子。另外《公冶長篇》第五章,孔子也感歎說,道之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意思是說,願意跟孔子到海外行道的勇氣,在弟子們當中只有子路有,子路聽了不但不害怕,而且很高興。這種剛強的個性,行俠仗義的血性,遇到孔子以後,這種勇悍反而轉成向道的勇悍,子路他猶如千里馬,沒有孔子這種伯樂來欣賞,這樣粗獷不馴的人,頂多也只不過在鄉野間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俗人堆裡面,被埋沒一輩子,所以有孔子的伯樂,那不得了,子路後面的出路寬廣。
子路的勇也表現在勇於改過,孟子說子路是什麼呢?叫做人告之以有過則喜。意思就是說子路,人家告訴子路過失,子路高興得不得了。這也是孔子很喜歡子路,願意跟子路交心的地方。但是他也是很敢跟孔子犯顏而諫的弟子,就冒犯孔子,直言來勸諫孔子。這也是子路可愛的地方,但這也顯示出孔子寬廣的胸懷。這個要在《雍也篇》的第二十六章裡面,孔子周遊列國,到衛國去的時候,國君夫人南子要見孔子,孔子真的跑去見她,不路的表情是不悅的,態度也不以為然的。在《陽貨篇》第五章,季孫大夫管理的封地費的家臣公山弗擾叛變,並且找孔子去輔佐公山弗擾這位叛臣,孔子竟然想去,子路也是不高興地說,沒地方去就罷了,怎麼還降格跑到公山氏那裡去輔佐他呢?他是叛臣。在《陽貨篇》的第七章,晉國的佛肸,在中牟這個地方叛亂,也召孔子去輔佐他,孔子竟然也想去,子路當然不高興地說,過去我也曾經聽你說過,做不善的人,這種惡人不要去親近他,你怎麼還跑到中牟這個地方去親近叛臣?在《子路篇》的第三章,孔子周遊列國,第五次到衛國,也是最後一次,去衛國的時候,衛國的國君,想要請孔子來主持大政。孔子告訴子路說,當務之急應該要解決正名的問題,子路本來說,以為政哪一個先,孔子竟然告訴他要先正名。子路認為衛國的國君在位已經久了,沒有正名的問題,頂撞孔子說,老師你說的話太迂闊了,有些不切實際的。總之他對孔子的犯顏而諫,在論語的章節裡面滿有趣的,孔子不但不會怪罪他,反而趁此機會說,他要做這樣的理由,還好有子路這樣的勸諫,後世的我們才知道孔子的抉擇,他後面的理由是什麼,避免後面根據史實的人來誣枉聖人,反正後面根據史實,他有很多的批判,前面理由先說說,後面大家嘴巴就堵住了,不會再批判了。
而且在《憲問篇》的第二十二章,子路問事君,孔子說,說很坦誠地來事奉國君,而且國君有過失,可以冒犯國君的臉面來勸諫他,如同兒子對父母親,臣子對君王,學生對老師,都可以適用的。當然子路可以說是這種個性的代表人,也是孔子欣賞他的地方,不拍馬、不逢迎,坦誠地面對上級,並且誠心誠意的輔佐上級、導正他,這真的是難得的部屬、難得的學生、難得的孩子形象,子路都當之無愧的。子路的個性雖然粗獷剛猛,但是他質樸率真,他的性情,這種性情往往都溢於言表,有諸中而形於外。尤其他對父母親的孝心,更讓人深感是很難得的。子路年輕的時候,家中生活貧困,他所居住的地方很貧瘠,不產稻穀的,他為了讓他的父母親能夠享用米飯的香甜,自己常常用藜藿來充饑,將省下的錢遠赴百里之外,買米回家供養雙親。後來子路在政治上嶄露頭角,家境寬裕,生活安適,可惜雙親已經過世了,所以為了這個事情,子路常常引為生平最大的憾事、遺憾,不時興起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這種孺慕真情的流露,讓孔子都不禁讚歎他是一位生事盡力,死事盡思的孝子。
子路的性情剛正,也表現在無欲上,《論語子罕篇》的第二十七章說,孔子讚歎子路是一個可以穿著破舊棉絮袍的人,和穿著狐裘的人站在一塊不感到羞恥的人。子路他有一種不以貧賤為恥的無欲,穿破舊的衣服對著豪貴之人華麗的衣服,他都不覺得羞恥,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人格特質,古人說無欲則明。所以在《顏淵篇》的第十二章,孔子說子路是一個可以做一個明理的司法官,在聽完原告跟被告兩方的供詞之後,可以三言兩語說清楚斷案的人,大概就是子路吧!子路就是春秋時期的包青天,包青天就是宋朝的子路。這是政治清明的方法之一,就是官司要公正,但更重要的是辦教化。所以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它的意思是,孔子也可以像這些青天一樣,很清楚的斷案,但更重要的是辦教化,讓老百姓明理,而不會造假打官司。
子路的直爽個性,也表現在信用上,在《顏淵篇》裡面說他無宿諾,就是今日有諾,今日一定做,決不留待明天。由於他平常的言行,得到大家高度的信任,在左傳哀公十四年,就記載著一個故事。就是小邾國的叛臣射,逃亡到魯國來,要奉上一座城池句繹,這個句繹這座城說只要魯國的子路和他談判,做個約定就行,不需要盟誓,他就可以獻上句繹這座城池給魯國。言下之意,魯君魯國的盟誓,都不如子路的承諾,不料子路不答應。魯國權臣季康子派冉有勸子路,說他不相信一個大國的盟誓,卻相信你子路的一句話,你有什麼覺得不光彩的呢?你為什麼不答應呢?你看這個小邾國的大夫,對你是信心到這種程度,你有什麼理由不答應,不是很有面子嗎?子路卻說,如果是魯國和小邾國有戰爭,那我一定為國犧牲,但是射是叛臣,我雖然幫助他,實現他的條件,把句繹獻給魯國,但是那是不義的事情,我子路不幹這種事。你看子路的宣示,不僅說明他是一個千古的信人,信人就是太有信用了,人家竟然對他比對國家的相信還要更多,而且是一個千古的義人,他不接受叛臣的這種供養。所以他交朋友,講究的是信義,而且不會在意這些車馬衣裘的身外之物,所以在公冶長篇裡面才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就是身外之物,拿來結交朋友,豪情壯志,行俠仗義,這種爽直的個性,這些都在我們這集描述得淋漓盡致。
以上是子路上集精彩的內容。透過本集的闡述,我們相信對他這種人格特質會有鮮明的認識,也瞭解孔子為什麼樂於對這樣的鄉間野人來攝受他,而且跟著他有濃厚的革命情感,他的個性所經營的品德,也帶來大家對他高度的信任,這樣的人格特質,真的是他成功的秘密,換在商場上,這種人格特質會賺大錢。好的,我們下集再來談談子路他入孔門學有所成的氣象,以及表現在內政跟軍事上的才華,還有他對國家的貢獻,好,我們下集見。